近年来,一方面各大药企并购医疗机构蔚然成风,医院形成闭环、变相转型;另一方面由于药企和医疗运营的隔行如隔山,爆雷乱相、力不从心,尝试的药企又断臂回归专注制药。在第十届长城国际健康论坛上,华立医药集团总裁、昆药集团董事长汪思洋从传统药企视角出发对药企、医疗机构、器械厂家、医疗数字化等医疗服务生态融合发展做了思考解读,一起来看。
药企拥抱医疗服务生态的原因和思路
当下,临床的需求正越来越多元化和个性化。首先我们来谈多元化,我们以肿瘤为例,大部分肿瘤基于不同的基因和蛋白组学,即使现在所谓的“神药”,比如PD1/PDL1,真正起到应答率的患者还不足20%。所以,针对不同的患者选用的治疗方法是不一样的,这不是一款药品能去完全解决的。第二,针对同一个患者的疾病临床有综合化需求,无论是疑难杂症、还是慢病,都不是仅仅是药物就足够了,还需要配合手术、医疗器械、放疗、生活方式改善等等,这都需要一个涵盖药企、医疗机构、器械厂商在内的综合整体解决方案。所以,药企需要积极主动去拥抱医疗服务生态。
药企如何拥抱医疗服务生态?从三个方面来看:一是药企结合医疗机构提供服务,二是药企和器械厂家合作,三是药企拥抱医疗数字化。基于这三个方面的思考,华立在核心主业医药上的布局和分工形成了以中药、化学药、创新药、医药流通为主的昆药集团,以中药、OTC、中医诊疗为主的健民集团,以聚焦细胞治疗、创新药、高端器械、医疗数据为主的华方资本,以社区医疗、康复、养老为主的正在培育基层医疗的华方医护,这四个平台构成华立医药产业的核心能力。
药企结合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切入点和产品线
中国的医疗机构虽然不错,但是仍然有很多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在患者的常规诊疗中,初诊—辅助检查—确诊—治疗,前三个环节药企很难进入,只有在治疗环节药企是可以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为此,药企作为医疗产品的提供商,和临床结合最有可能的点就是提供临床定制化用药。
医院能够共同去提供一种个性化、定制化的药物,这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临床上最早的定制化用药就是中药饮片,针对不同的患者、不同的人群都有不同炮制方法;医院内药房制剂,医院的特色治疗方案提供给患者。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定制化药物出现了,典型的代表就是细胞治疗。
对于细胞治疗,整个药企行业都非常,华立医药也投资了几个比较顶尖的细胞治疗公司和技术。我们都知道美国早已做出细胞治疗的药物,而中国因为丰富的临床资源和不断开放的*策,这让中国的细胞治疗在近几年快速发展。有一种判断认为,细胞治疗是中国医药产业界会出现“弯道超车”的细分领域。
那么,细胞药物的产品线有哪些呢?主要分为三块,一是大家最耳熟能详的免疫细胞产品线,以CAR-T为代表的一系列产品,现在正在开发的TCR-T、CAR-NK、UCAR-T等,华立也投了几个全球著名科学家孵化出来的CAR-T治疗平台;二是大家见到最多的、中国搞得如火如荼的干细胞,以间充质干细胞为代表的一系列产品,现在正在开发的有胚胎干细胞或者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的神经干细胞、成纤维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等。这里要做个说明,干细胞的种类有很多,所谓的抗衰老美容行业打进去的干细胞和作为药品申报的干细胞是有巨大差异的。华立医药对国内几乎所有干细胞项目做了评估,最终我们也对排在前位的干细胞项目做了投资;三是其他细胞,诸如大家听得比较少的红细胞产品,是用生物工程的方法将药品装进红细胞里去,兼具了红细胞的安全性和药品有效性。
细胞药物是一种相当特殊的存在,其产业化难度远远高于实验研发难度,所以可以说细胞药物最大的壁垒有时候并不在于研发而在于生产工艺上,这对药企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目前来说,有两种主流的做法:第一,医院边建立一个细胞生产车间,医院的需求。医院有医生、有丰富的临床资源,由医院来主导;第二,在一个省或者地区建立一个细胞工厂,标准化生产供应整个省份或者辐射区域。药企化的大生产,这种模式药企主导的成分更多一些。目前,这两种方式都有存在价值,综合对比,我们也能看出院边工厂和区域工厂的优缺点:
如上图所示,无论是哪一种模式都医院之前的关系。过去,医院,医院怎么销售、怎么使用,药企参与都不高。而未来,医院要共同面对患者,什么样的患者提供什么样的细胞,是医院共同去完成整体解决方案。所以,定制化治疗,比如细胞治疗,会越来越成为一个主流的疗法,而在这个治疗过程中,医院将会深度地融合在一起,真正围绕着患者去展开一系列分工与合作。
药企和器械厂家合作的结合思路
首先我们来讲药企和IVD厂家的合作。我们还是以细胞药物为例:传统治疗方案药品和IVD很多时候是分离的,IVD是作为辅助检查辅助诊断而非治疗;但现在IVD已经在治疗方面越来越趋于直接结合治疗方案。而未来的方式主要是两种:一种如果是通用型的细胞药物,那和现在的大分子生物药类似,需要伴随诊断来提高其临床应答率;另一种如果是定制化的细胞药物,那么在定制之前就要用到IVD的方式去确定病人有什么样的靶点,从而选择所要定制生产的细胞药物。所以,这样一来就改变了过去检测和医疗之间的顺序和逻辑,也让检测是个性化的、产业和服务也是个性化的。因此,药品和IVD企业之间的合作会变得无比紧密,甚至捆绑在一起。
其次,我们来看药企和临床医疗器械厂家的合作。举例来看,载药支架是目前最成功的药械结合案例:裸支架本身就有是一个成熟的治疗手段,这个是载药支架的基础,附加的药物在局部产生了很好的内皮抑制作用,有效性得到证明,且治疗原理非常清晰,局部作用的药物用量低,少部分释放进入血液循环后*副作用低,保证了安全性。所以,药械结合的成功要素是结合后的新一代产品不仅要比原来的治疗方案更加安全有效,还要不改变甚至简化临床医生的操作习惯。在这方面,华立医药也做了相应的投资布局。
药械结合的主体思路有哪些呢?一种是以器械为主体的思路。临床上的现有治疗方案是以器械为主体,对于药企来说,应该思考药物在局部能不能增进器械的治疗效果。比如附有生长因子及成纤维细胞的人工骨。
另外一种是以药物为主体的思路。临床上现有的治疗方案是以药物为主体,对于器械企业来说,应该思考用器械能不能改进给药方式,从有创转为无创或者微创。比如口服式肠腔注射给药器械。华立年在美国投资了一个创新的项目,通过胶囊的特殊化设计,让口服胰岛素成为一种可能。这也让我们对未来的慢病管理拓展了新思路。
药企拥抱医疗数字化是必然趋势
过去传统模式下,医院后,对于药品的疗效、使用人群不需要深入了解。那么,医院其实很大的价值在于一个人的健康数据,绝大多数有价值的数据都在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是健康数据的总集成商。”所以,医院可以给药企信息化、医疗大数据提供非常多的思路和价值挖掘点。
医疗大数据是指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因为免疫、体检、门诊、住院等健康活动所产生的大数据。通过对医疗大数据的分析和加工,可以挖掘出和疾病诊断、治疗、公共卫生防治等方面的重要价值。诸如,药企药品从出厂到最后患者服用的生命周期管理中,医疗的数据化系统都可以去解决这个过程的合规性,服用数据、药品质量控制等;医疗大数据在慢病管理中的应用将有效减少慢病管理的成本等等。
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指引下,在人民群众临床需求日益多元化、综合化下,我们认为健康行业的生态融合已经到来,无论是药企、医院等医疗服务机构,每个行业不应该像过去那样割裂般的“单打独斗”而应该是比较深度地融合在一起,我们期待更多的医疗专家、公共卫生专家、药企在充分交流中碰撞出融合发展的火花。
来源:昆药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