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茺蔚子 > 茺蔚子毒性 > 正文 > 正文

刘仓石碑里的文字蔚州李家对寺庙的捐助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3/6/11 10:00:50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石碑里的文字

蔚州李家对寺庙的捐助

文/刘仓

在清朝,蔚州李家可谓蜚声朝野的名门望族。仅仅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李家就有四人中进士,十人中举人,官至尚书二人,官至知府四人,知州、知县一级的官员十多人,中国著名古典小说《绿野仙踪》的作者李百川就是李家人。

李家历来都有乐善好施的传统。他们不但捐助学堂,救济穷人,还向蔚州的寺庙广捐布施,为蔚州的寺庙文化做出贡献。

散落在蔚县大南山的几块石碑,记录了李家捐助寺庙的一些史料,碑文被笔者首次译录,现介绍给大家。

李振藻这位知府级官员,为官七年。他为民办事,百姓称其为“神君”。他勤俭持家,乐善好施。清朝大学士陈廷敬对他的评价是:“自奉率从俭薄,而乐善之诚,独孜孜不倦。”李振藻之子李喧亨,学者型人物,著书多部,康熙甲戌科以第四名中进士。李振藻之子李映乾,授光禄寺典薄。李振藻孙辈李令望,字璋如,岁贡生,李铣望,由选贡考授教习,李令望,岁进士,李树望,岁贡生,李德望,国子监太学生。

上面提到的这些人,他们不是李家“顶尖级”人物。之所以提到他们,是因为他们是石碑记录的捐资人。

法云寺,蔚州大南山一古寺,现已破坏不存。据法云寺碑载:李振藻、李喧亨、李映乾父子向法云寺捐地七十二亩,其中李振藻捐地三十亩,李喧亨捐地一十七亩,李映乾捐地二十五亩,这些地位于柏树村、樊家庄村,地价银共计五十一两。从捐地位置来看,这些地是上等旱地。在当时,这笔捐资可是个大数目。当时蔚州知州的年薪才白银八十两,这还包括他私人聘用人员的工资。从法云寺碑文判断,当时寺内僧人十六名,李家捐地足够养活这些寺僧了。

大清康熙三十四年夏天,李振藻离开了人世。在这一年的秋天,法云寺的僧人将李氏父子捐地的详细情况刻于石碑之上,以求流芳百代,永世不朽。

李振藻离世的十二年后,李振藻的儿孙辈再一次向寺庙施舍布施。这一次他们施舍布施的寺庙是岩头寺。当时岩头寺年久失修,墙圮字匪,神像无光。李振藻的儿孙辈李映乾、李曙畿、李曦年、李名望、李铣望、李树望、李令望施舍布施,予以修葺,

南台弥勒禅院,俗称菩提顶,建在海拔二千七百多米的南台之顶,山高路远,每次修葺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据大清康熙六十年南台弥勒院重修碑载,李令望、李树望、李铣望、李德望再一次参与了南台弥勒院重修善事。

李家人具体向岩头寺、南台弥勒院施舍了多少布施,由于碑文无载,或当时有碑记载,现已遗失,今人已无法得知。不过,从李家历来捐资都是大手笔来看,数量不会少。特别是南台弥勒院的重修,路远坡陡,风烈雨霏,重修工程用时三年,资金少了是不会维持工程进展的。

从康熙三十四年到康熙六十年,短短的二十六年,笔者就查到李家人向寺庙捐资三次,钱物折合成白银,估计逾百两。其实,这只是李家“乐善好施”极小一部分,这与李云华“庚申岁大饥,出粟五百石以振,己巳复饥,振如前”,李振藻“首捐五百金之屋址为俎豆地,产二十亩为学田”来比,真是小的不能在小。

李家对社会这么“大手大脚”,难道李家真的很有钱吗?其实不是。虽然李家在朝为官的很多,且职高位重,比如李周望、李旭升都是“正部级”官员,但是他们都以清廉自居,他们依靠俸禄与祖上积攒下的田地为生活来源。李家历代都秉持勤俭的家风,蔚州大地现存众多的古民居中,找不到李家人一套像样的房子,足可以证明这一点。

清朝大学士张廷玉、陈廷敬为李周望、李旭升、李振藻撰写了墓志,在两位权倾朝野的*治家眼里,故去的三位李家人有一共同性格:清正廉洁,生活简朴,乐善好施。我想:他三人的个性一定是李家人的共性,是李家的家风使然。在当今社会,这些也不是我们大力提倡的吗?

(本文参考资料:法云寺碑,岩头寺碑,南台弥勒院碑,光绪版《蔚州志》等)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chongweizia.com/cwzdx/12173.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茺蔚子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

冀ICP备202102555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