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又名并州,缘起于我国古代的“九州”、“十二州”,最早可上溯到舜、禹时代,最终在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前年)确定在太原。
史载,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全国个郡国分为十三州刺史部,并州为其中之一,下领太原、上党、云中、定襄、雁门、代六郡,治所在太原郡晋阳县。所以,自两汉以来,大原又称并州,直到今天也依然已别名沿用。
并州之“并”意,《风俗通义》说:“地在两谷之间,故曰并州。”何为“两谷”?后人作注曰:“亦日常水、卫水也。”还有种解释:时而并之,时而分之,故日并。这些诠释,颇令人费解,但并不影响并州就是太原历史地名之一这个事实。
历史上并州的辖区,盈缩不一,但中枢则在太原。范围最广为东汉时期,下领太原、上党、云中、定襄、雁门西河五原、朔方、上九郡,相当于今山西大部、陕西北部及内蒙古狼山⊙阴由以南地区。苑围最小为北宋时期,仅领阳曲、平晋榆次、太谷、祁、寿阳、玉、清源、交城、文水士县,相当于合大原市和晋中市大部、吕梁市东部及阳泉市一部。
历史上的并州,素为历朝历代之北部屏障。《后汉书,冯行传》日:“东带名关,北逼强胡,年谷独熟,人庶多资,斯四战之地,攻守之场也。”正因为它地势险要,军事地位高,并州人一直以民风尚武和民性勇义而闻名。
《世说新语·任斑》天装雀手日培共,羊手间何如并外?李白《少年行》云:“经过燕大子,结托并州儿。”最有名的宋初年,作为北汉都城的并州,在守将都投降后居民却“拒不投降”让赵宋颇为难堪,也直接引起宋太宗赵光义对太原“火焚水淹”,并在新建的太原城多设丁字路口欲钉死龙脉的诸多往事,
历史上的并州刀剪,以锋利著称于世。唐杜甫有名句:焉得并州快剪勿,剪取吴松半江水。”元杨维桢有名狗:“便欲手把并州剪,剪取一副玻璃烟。”这也是并州之名少有的文化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