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三十余人。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汉五年,天下已经统一,诸侯们在定陶共同尊推汉王为皇帝,叔孙通负责拟定即位的仪式名号。当时高祖把秦朝那些严苛的仪礼法规全都取消了,只是制定了些简单易行的规矩。可一有宴会,大臣们就酗酒争功,狂呼乱叫,甚至拔出剑来砍柱子,高祖对此很担心。叔孙通看透了高祖的心理,就对高祖说:“儒生们虽然不能帮助您攻城掠地,却可以帮助您守天下。请让我找一些鲁地的儒生,让他们来和我的弟子们制定一套朝廷上使用的礼仪。”高祖问:“不会像过去那样繁琐难行吧?”叔孙通说:“五帝有不同的乐礼,三皇有不同的礼节。礼,就是按照当时的世事人情给人们制定出节制或修饰的规则。所以从夏、商、周三代礼节都有所沿袭增减的情况就能明白这一点,不同的朝代礼仪是不相重复的。我可以参照古代的礼法,吸收秦朝的一部分仪式,制定一套适合今天使用的礼仪。”高祖说:“可以试着办,要注意通俗易懂,要考虑我能做得到。”于是叔孙通征召了鲁地的儒生三十多人。可有两个儒生不愿意去,说:“您跟随的主子将近十位了,都是靠着阿谀奉承得到显贵的。如今天下刚刚平定,死去的还不及埋葬,伤残的还没有康复,又要制定礼乐制度。礼乐制度的制定是要靠着行善积德百年以后才能考虑的事情。我们没法干您今天要干的那些事。您的行为不合于古人,我们不去。您自己去吧,别玷污了我们!”叔孙通笑着说:“你们可真是些鄙陋的儒生啊,根本不懂时代的变化。”
顶着“汉家儒宗”光环的叔孙通,其实是个挺逗的先生。他是山东滕县人,因为精通儒术,做了个待诏博士。陈胜吴广起义,全国都乱成一锅粥了,他却对秦二世说:“不过是一伙盗贼,何足挂齿?”从此,何足挂齿这个成语就流行开了。二世一高兴,把“待诏”两个字取掉,成了名正言顺的博士。刚投奔刘邦时,他总穿一身“博士”服,刘邦很讨厌。他就换了一副短打扮,赢得了刘邦的欢心。
制定新的礼乐仪式后,诸侯们都变得规规矩矩,刘邦顿时觉得心满意足,说:“今天我才真正体会到了皇帝的尊贵。”
为制定礼乐,叔孙通找了些鲁地的儒生,被两个儒生嘲讽了一顿。叔孙通笑话他们:“粗俗的儒生啊,根本不懂得时代的变化。”
看来,不管诸子百家说了些什么,也不管莘莘学子掌握了多少,关键在于何时、何地、为何人应用,如叔孙通所言:“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只有明悉时世,洞察人情,才能有适合时势的“礼者”。
自称“我本楚狂人”的李白,对儒家学说一向不甚了了,曾在诗中嘲笑那些皓首穷经的“鲁叟”们,“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却在同一首诗中,夸奖这位汉家儒宗:“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意思是连时代形势都看不清的腐儒们啊,还是到汶水边种地去吧。
(玄承东)
▲茺蔚子:呈三棱形,长2~3毫米,宽约1.5毫米。表面灰棕色至灰褐色,无臭,味苦。活血调经、清肝明目。生茺蔚子长于清肝明目。用于目赤肿痛或目生翳膜。各地均产。
原标题:《清风典历|时事未达非叔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