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茺蔚子 > 茺蔚子药用 > 正文 > 正文

黄元御治中风法补充新版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2/3/31 11:17:41

黄元御治中风法●补充新版

.7.9

导言:前面本号讲过的黄元御《四圣心源》治中风的方法,昨天有个机缘巧合,暂且不表,今特别整合了前面文章精华要点,并有重要补充:

1、黄元御治中风的药方,麻瑞亭老中医在黄元御的方子基础上,又加了几味药,强化效果:

●左半身偏废的血虚型中,加入:鸡血藤五钱、丹参五钱、路路通四钱,以通血络;杏仁三钱,以降肺气。

●在右半身的气血虚型中,加入:夏枯草、茺蔚子、决明子各五钱,以疏肝气;杏仁三钱,以降肺气。

2、关于附子(附片)、桂枝、半夏、麻黄,等中药选购和使用的注意事项,也很重要啊,如果药材选用的不地道,可能会没有效果甚至反倒有害。今一并补充整理在此文里了。

清代医圣黄元御(黄药师),是值得所有人铭记的、离我们今天最近的医圣!虽然至今很多中医人没有开正法眼的,还不知道他的价值。

黄元御(黄药师)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御医,乾隆皇帝亲书“妙悟岐黄”褒奖其学识,亲书“仁道药济”,概况其一生。

他重新传出了自魏晋以来失传了上千年的医圣真传,他实际上是清朝以来出现的,绝无仅有的一代医圣。他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黄药师”、“一代宗师”。他还是清军四川军医馆——久真堂的祖师爷。金庸《射雕英雄传》上的东邪西毒,东邪黄药师,原型就是他的名头。

●黄元御在北京虽然受乾隆皇帝眷顾,医院的官僚和庸医们,很嫉妒和排挤他。黄药师因此在北京发奋著书,一共写了十一种医书,可谓是慈悲至极!为了拯救芸芸众生,呕心沥血!

他是看透了自魏晋以来年来,真中医的精髓已经失传,历代庸医们写书多是胡说八道草菅人命。他效法东汉医圣张仲景,重新传出真正的中医之道,一扫蒙在中医上空的阴霾!

(在文末再详细说说黄元御的生平。)

天不生黄元御,千年如长夜

学《四圣心源》,胜学庸医万年!

一、黄元御治中风法要:

(黄元御《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中风根原)

《四圣心源》治中风偏瘫及后遗症

改进《四圣心源》治中风四肢蜷缩

中风偏瘫不可用驱风防风的药!

今天整合了前面文章要点,并有重要补充。

1、内中风(老年人偏瘫):

内中风:指的是心梗、脑梗、中风偏瘫、及其后遗症。

病因是:阳亏土湿,肝木不生发,木气不能达于四肢体表,风木郁结在内(这是主因)。又外感风邪(只是诱因),闭了皮毛孔窍,造成风木更加不能达表。于是风邪郁结在内脏,形成中风。

这属于风木内郁。风木不能透达体表,郁憋于脏腑,所以叫内中风。“中”就是在内部(脏腑),“中风”指的是风在内部(脏腑)。所谓的外感风邪,其实是湿气内郁,风非从外来。风动于内,筋燥血枯,造成一系列并发症。

《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下.中风根源:黄元御(黄药师)认为,这个病的原因是:中风的病证,起因于土湿,土湿的缘故,本原于水寒。寒水克制土,土败不能畅通气于四肢,一旦被七情内伤,八方的风外袭,则发病中风。

肝藏血而左升,肺藏气而右降。气分偏虚,而发病于身体右侧。血分偏虚,而发病于左侧。随着所虚而病状枯槁,所以叫偏枯。

探究身体左右偏枯,足大指没有不发病的,因为足太阴脾经过足大指,太阴脾土的湿,才是左右偏枯的根原。

●左半偏枯,对应的病在足大指,足厥阴肝经行于足大指。

如果手大指也发病卷曲,则是血中的气滞积。

●右半偏枯,对应的病在手大指,手太阴肺经行于手大指。

如果足大指也卷曲,则是气中的血枯。

?中风并发症(后遗症)症状:

外在表现,会有下面1~7种不等:

①麻痹(手脚发麻):湿气郁于肺,造成四肢经络不通。

②瘫痪(四肢无法活动):湿气郁结在筋、关节。

③挛缩:经络燥盛。胳膊腿蜷缩/无法伸直。

④痴(神迷了/不认识人/老年痴呆):湿气郁结在五脏。

⑤喑哑(舌不能言):湿气郁结在6腑。

⑥口鼻歪斜:湿气郁结在脸,须解表发汗。

⑦便秘:土湿木郁,风动血耗。

庸医误人不浅:

中风偏瘫及其后遗症,这个病本来并不是特别难治的病,和风湿关节痛一样,只要对症下药很容易解决!是因为现在被天下众多庸医误治了,造成了成为天下一个疑难杂症!

西医只能看到血管堵了,或者心供血不足,或者压迫了神经了……他们看不到这种湿气和火气是病因,又不懂经络运行,一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并发症),他们当做好多样病去逐个治,头疼医疼,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乱治一气,根本不知道原因都是一个!而且他们治标不治本,按住胡芦又冒起瓢。多只能缓解一下,根本就不治病。

太医黄药师是一句话说到总根上了,就是湿气多了火力不足引起的连锁反应(包括痰多、神迷不认识人,舌头不当家,腰腿疼,坐骨神经疼,颈椎病,心病、手脚麻痹、半身瘫痪、全身到处疼痛等等,都会因此产生),根本不是那么多病……

不要以为中医就能治好,要看是不是庸医。

现在很多中医也是庸医占主流!

庸医治中风(心梗、脑梗、中风偏瘫后遗症),喜欢乱用去风除湿、通经活络的药。因为风湿病(外中风)的一些症状,和中风(内中风)的表现有相似的地方,都有肢体发麻/痹、挛缩,所以用药经常被庸医混为一谈。

实际上病因根本不同。难怪长期治不好病,往往是起一点作用,但是长期治不好……误人不浅。

还有一些庸医、或者贪财的中医卖药,盲目夸大疗效,把治疗风湿的疾病的药,吹成能够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纯粹是庸医误人。

?清朝乾隆皇帝的御医黄元御(黄药师)《四圣心源》卷七中风根原一节,黄药师特别强调:

对于老年人的中风偏瘫(水寒土湿→木郁,木不生发/不能达表,木达则风息。要以温阳通经为主),切不可用羌活、独活、秦艽、防风,等等一切驱风防风的药!(那是治疗风湿病的,也就是四圣心源“中风根原”下一节“历节”,对于外感风寒湿气侵入筋骨的,才用那类药。)

乾隆御医黄药师,在《四圣心源》讲的中风治法是 的。左右侧的治法稍有不同。用的中药只有几味儿,也好操作。

《四圣心源》讲治疗老年人中风偏瘫及其并发症的几种方法,本号前面有几篇文章详细的介绍过(链接见下面),还做出了改进,使绝大多数人都更加便于操作。

2、《四圣心源》黄药师治中风之法:

肝藏血而左升,肺藏气而右降。气分偏虚,而发病于身体右侧。血分偏虚,而发病于左侧。随着所虚而病状枯槁,所以叫偏枯。

探究身体左右偏枯,足大指没有不发病的,因为足太阴脾经过足大指,太阴脾土的湿,才是左右偏枯的根原。

注意:明朝、清朝时期的药方,一两37克,和现在的一市两50克不同。

一两是37克。1钱是3.7克(近似取4克),2钱是7.4克(近似取7克),3钱是11克,4钱是15克,5钱取19克。一钱又分为十分,5分是大约2克。(可以自己买个精确到0.1克的小电子秤,现在才十几块块钱包邮。)

1)发病时在左半侧,都可以用“桂枝乌苓汤”治本。

●左半偏枯,对应的病在足大指,足厥阴肝经行于足大指。

如果手大指也发病卷曲,则是血中的气滞积。

●桂枝乌苓汤(治疗左半身偏枯的)   桂枝11克,芍药11克,甘草7克,首乌11克,茯苓11克,砂仁4克。   煎大半杯,温服。   中下寒的,加干姜、附子(生的,下同)。

2)发病时在右半侧,都可以用“黄芪姜苓汤”治本。

●右半偏枯,对应的病在手大指,手太阴肺经行于手大指。

如果足大指也卷曲,则是气中的血枯。

●黄芪苓姜汤(治疗右半身偏枯的)   黄芪11克,人参11克,甘草7克,茯苓11克,半夏11克,生姜11克。   煎大半杯,温服。   中下寒的,加干姜、附子。

病重者,黄芪、生姜可用至1-2两(37—74克)。

3)如果下肢不能走下寒,加干姜、附子。

中下寒的,加干姜、附子。

病重者,黄芪(右侧)、生姜,可用至1-2两(37—74克)。

↑黄元御治中风的药方,麻瑞亭老中医补充,在黄元御的方子基础上,又加了几味药,强化效果:

●左半身偏废的血虚型中,加入:鸡血藤五钱、丹参五钱、路路通四钱,以通血络;杏仁三钱,以降肺气。

●在右半身的气血虚型中,加入:夏枯草、茺蔚子、决明子各五钱,以疏肝气;杏仁三钱,以降肺气。

庸医治这个病,喜欢用:羌活、独活、秦艽、防风,等驱风的药,都是庸医的任意胡为,切不可服用!

?治中风口鼻歪斜:

惟有经脏病轻,只是鼻口偏斜,可以用解表的药,用:

茯苓、桂枝、甘草、生姜、浮萍。

喝了略发微汗,偏斜即止。

4)大便干结(严重时如羊屎),加:肉苁蓉汤(为主)+阿胶(辅助)。

?中风这一类的病,都是体内火力不足,寒湿气太重。平时都可以改喝豆奶,豆奶的热气很足,温暖脏腑。中风病人不要喝牛奶,尤其是凉酸奶(会拉肚干相当于泻药,大泻元阳)!牛奶是寒性的,小孩子火力足还受得了,老年人受不了,(开水冲的奶粉好一点),但是不如喝豆奶好。开水冲的豆奶粉火力很足,比鲜榨出来的豆浆好,维维豆奶不错。

??但是上面 种大便干结的情况,并不是 的情况,还有两种情况,需要仔细观察。《四圣心源》在其他地方又讲到了。

——这个是我读完《四圣心源》全书,做了重点摘要。结合我母的病情联系起来的,要不然我也不知道。

黄药师在前面讲过,但是在中风一节,他又一带而过了。如果上面的方法不灵,读者或许就不知道怎么办了。

仔细分析 种方法不灵的原因:

一个可能是某个中药材不地道,劣质药材造成失效。(比如1:人工种植的某些药材,可能不达标。比如2:现在的附子,因为乱炮制加了毒素,反倒不如生附子有效。)

关于附子(附片)、桂枝、半夏、麻黄,等中药选购和使用的注意事项,也很重要啊,如果药材选用的不地道,可能会没有效果甚至反倒有害。后面详细说。

一个可能是另有病因,例如大便干结如同羊屎,同时胃口也不好,很可能是下面第二个原因:

②戊土胃经不降(不从化阳明燥金庚金大肠经),反胃呕逆/胃口不好,造成吃得太少,排便周期太长、造成大便干结,如羊屎。

《四圣心源》卷六杂病解中便坚根原:

凡粪若羊矢者,皆阴盛而肠结,非关火旺也。

盖肾司二便,而传送之职,则在庚金,疏泄之权,则在乙木。阴盛土湿,乙木郁陷,传送之窍既塞,疏泄之令不行。大肠以燥金之府,闭涩不开,是以糟粕零下而不粘联,道路梗阻而不滑利,积日延久,约而为丸。其色黑而不黄者,水气旺而土气衰也。

此证仲景谓之脾约,脾约者,阳衰湿盛,脾气郁结,不能腐化水谷,使渣滓顺下于大肠也。误用清润之剂,脾阳愈败,则祸变生矣。

肉苁蓉汤:

肉苁蓉三钱11克,麻仁三钱11克,茯苓三钱11克,半夏三钱11克,甘草二钱8克 桂枝三钱11克。

煎一杯,温服。

治阳衰土湿,粪如羊矢者。

凡内伤杂病,粪若羊矢,结涩难下,甚或半月一行,虽系肝与大肠之燥,而根缘土湿。以脾不消磨,谷精堙郁而化痰涎,肝肠失滋,郁陷而生风燥故也。法宜肉苁蓉滋肝润肠,以滑大便。

?一切硝、黄、归、地、阿胶、龟板、天冬之类,寒胃滑肠,切不可用!

③辛金肺经不降(不从化太阴湿土脾经),造成津液不降,大便干结。

《四圣心源》卷五杂病解上反胃根原:

其便结者,糟粕之传送无多也。隧窍闭涩,而渣滓有限,不能遽行,蓄积既久,而后破溢而下。下而又闭,闭而又下,零星断续,不相联属。及其迟日延时,传诸魄门,则粪粒坚硬,形如弹丸。

缘大肠以燥金之府,而肺津化痰,不能下润,故燥涩而艰难也。

仲景《金匮》于反胃呕吐,垂大半夏之法,补中降逆而润肠燥,反胃之圣方也。若与茯苓四逆合用,其效更神矣。

?姜苓半夏汤:

人参三钱11克,半夏三钱11克,干姜三钱11克,茯苓三钱11克。

白蜜半杯。

河水扬之二百四十遍,

煎大半杯,入白蜜,温服。

反胃与噎膈同理,但上脘不闭耳,全以温中燥湿,降逆开结为主。

土燥阳回,饮食消化,自然不吐;谷精下润,渣滓盛满,传送无阻,大便自易。湿气渗泄,必由便溺。

若肝气不能疏泄,加桂枝、阿胶,疏木清风。

利水滑肠之法,依噎膈诸方,无有异也。

黄元御《四圣心源》治中风的方法,黄药师治中风的药方,麻瑞亭老中医有个重要补充,(可以看出,麻瑞亭老中医,有吸取了上面黄药师在其他章节讲的:降胃气、降肺气的原理。)

麻瑞亭老中医在黄元御的方子基础上,又加了几味药,强化效果:

●左半身偏废的血虚型中,加入:鸡血藤五钱、丹参五钱、路路通四钱,以通血络;杏仁三钱,以降肺气。

●在右半身的气血虚型中,加入:夏枯草、茺蔚子、决明子各五钱,以疏肝气;杏仁三钱,以降肺气。

5)神迷不认识人/舌萎言迟/舌发硬不语:加:葶苈散排痰湿。

张仲景《金匮》说:邪气进入到腑,就不认识人,邪气进入到脏,舌就难说话。

风邪外袭,郁积脏、腑的气,不是风邪从内进入到藏腑。

?治中风后神迷/不认识人/痴呆:

病人痰涎胶塞,迷惑不清的,用葶苈散下之,痰去则神清。

葶苈散:

  葶苈11克,白芥子11克,甘遂4克。   研细,每次服2克。   陈痰就会从大便排出来了。

?治疗中风后遗症舌不能言/语言功能障碍,也是这个方子同时在治疗。

这个方子同时可以去除脏腑里面的湿气,化成的积痰,从大便里排出去。所以这两样病症都可以一起治。

当然我们前面文章我说过,《继续谈中药穴位外敷法》,已经提到了关于中药穴位敷贴治病(给关节除湿气、打通经络)的一些思路。用一些中药外敷一些穴位也可以辅助治疗语言功能障碍。

但是根据四圣心源这里讲解的,对于中风这个病和他的后遗症来讲,仅仅是用穴位外敷来通经络,是不够的。按照四圣心源开的药方,去除脏腑里积累的湿气,才是根本!

6)手脚挛缩/手脚蜷缩不能伸展:

加用“热熨法”。

中药热熨关节、穴位。

(热熨法用的药,都是治本的主药,即:黄芪姜苓汤、桂枝乌苓汤的主药。)

?治挛缩/肢节蜷缩,熨法(热外敷中药)最妙:

以中药研末,布包,热熨病处关节。药气透彻,则寒湿消散,筋脉和柔,卷缩自然松开。

●右半身偏枯的,用:黄芪、茯苓、生姜、附子。

●左半身偏枯的,用:首乌、茯苓、桂枝、附子。

药用布巾包住,外以火炉加温(可以用电烤箱快速烤热、或者用电吹风吹热、或者用手炉暖热。)

一包药外敷三四次后,气味稍减,另换新药。

时间长了经络温畅,发出一身臭汗(气味非常怪,又象胶粘象饴糖),便肢体活软,屈伸如意了。

以上详细方法,请见本号以前这几篇文章,里面总结的很清楚:

《四圣心源》治中风偏瘫及后遗症

中风偏瘫不可用驱风防风的药!

?补充,注意,中药材质量问题:

关于附子(附片)、桂枝、半夏、麻黄,等中药选购和使用的注意事项,也很重要啊,如果药材选用的不地道,可能会没有效果甚至反倒有害。今一并补充整理在此。

如果药方用了不灵/见效慢,仔细分析原因。

是否对症?

如果症状是对的,最可能是某个中药材不地道,劣质药材造成失效。

比如人工种植的某些药材,可能不达标。

再有比如:现在的附子(附片),因为乱炮制,药效大大降低,2增加了毒素,反倒不如直接用生附子(生附片)有效。

张仲景《伤寒论》、黄元御《四圣心源》上,如果没有特别指出炮,直接说附子二钱(7克),指的都是生附片,(如果没说炮,你用了炮的,恐怕得加大5倍用量、一两37克,效果还不一定有效,说不定有副作用)。

原因,你看:

附子炮制加毒是中医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请医者知晓

先行医社-01-14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chongweizia.com/cwzyy/106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茺蔚子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

    冀ICP备202102555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