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茺蔚子 > 茺蔚子毒性 > 正文 > 正文

蔚州民间故事之六*米,一个被无意中毁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2/9/12 22:27:18

蔚州民间故事之六:

*米照片

“*米”,一个被无意中毁掉的词

——“*米”与大同、蔚县的恩恩怨怨(蔚州“*糕”故事之三)

晋冀蒙吃糕地区的人都知道,黍子去皮即为*米,*米磨面为*米面,也就是糕面,蒸熟搋好就是*糕。但“*米”何时与“小姐”一样用作他用,历来众说纷纭。

此处所说的*米,学名黍,而非粟。*米比小米稍大,颜色淡*,系黍子去壳后的制成品,性糯,多作以醇酒。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米和小米虽然同出自北方,但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作物。

量米本为中性词,但此处的“量”是“籴”的意思,至今在蔚县现场过秤买散装的谷、黍、米、豆类等粮食,仍叫“量”,而农户卖谷子、卖黍子、卖米、卖豆仍然叫做“粜”。但“量*米”、“粜*米”一词不知何时竟被赋予特殊含义。

经考证,此词源于雁北大同地区,并广泛传播至邻近的内蒙古西部、张家口、陕北等地。“*米”被引申为ji女,前面缀以动词“量”,成了piao的代名词。

清朝经过康雍二帝修养生息,乾隆年间,经济快速复苏,相传期间京西蔚州也是粮食连年丰收,蔚县壶流河水甘甜,适宜酿酒,数年间雨后春笋般出现了上百家缸坊,蔚州白酒闻名塞北,大量销往坝上及口外、蒙古地区。随着白酒产量增加,蔚县生产的*米、高粱等粮食供不应求,而西边紧邻的雁北地区盛产*米,*米产量高、糯性大,更适合酿酒,于是一些较大的缸坊便纷纷专门派人到大同一带收购*米等粮食,因当时碾米都是石磨,费工费力,因此缸坊只收购*米,而不收黍子。蔚县人收购粮食习惯叫做量谷子、量黍子、量*米,量就是“籴”的意思,卖粮食叫做“粜”。

大同历来是中原与蒙古地区物资交易集散地,商贾云集,旅店、饭馆、ji院林立,而这些收购粮食的蔚县人,常年住在大同不回家,闲暇时不免要到烟花柳行寻欢,解决一下生理需求。在这种地方遇到熟识的老乡,是非常尴尬的,走个对面,不打招呼不合适,打招呼又不知道该说啥。据传,蔚县东乡有个缸坊采购名叫高明,外号“高衙内”,喜女色。这一天,“高衙内”又去ji院,不小心撞见了同族的一个哥哥,在另一家缸坊当外采,哥俩久未谋面,这次却在大同的窑子巧遇,哥俩一时都很尴尬,“高衙内”急中生智说“三哥,你也量*米来了?”三哥脸一红,“量*米!量*米!四兄弟,都是来量*米的,四兄弟!”其实,俩人说的是都来大同收购粮食来了。

凑巧,旁边有个蒙古推销牛羊皮的老客,听到高家哥俩的对话,心里想:还是人家口里人聪明,piaoji不叫piaoji,叫量*米,真高!久而久之,来大同做生意的外地人和本地人,都将逛窑子ji院隐晦的叫做量*米,而大同地区盛产*米,不知道的人也不生疑,口口相传慢慢在吃糕地区就流行开了。

众所周知,大同是全国的煤都,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到大同跑运输拉煤的司机越来越多,大同及周边公路沿线路边店一度红火,xing交易时有发生。被抓的站街女作审问笔录,问其是干什么的?她们通常回答“粜*米”。其后扫*时,jingcha们就顺口说今天又抓住多少粜*米的,与此同时,将一同归案的piao客称之为“量*米”的。于是,“*米”一词便广泛流传开来。现在“扫*”已经成为国家的固定语汇,也算是雁北地区的一项贡献吧,“*”,*米也!

“*米”的变味,与近年“小姐”的贬义异曲同工。由此可见,毁掉一个词也并不是什么难事啊!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chongweizia.com/cwzdx/11559.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茺蔚子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

冀ICP备2021025554号-4